调气

气虚宜补

  适用于气虚证。肺主一身之气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,而尤以培补中气调补脾胃为重。先天之精气,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,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。故气虚之极,伤及元气,又要从补肾入手。

  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,二者互根互用,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。

气滞宜疏

  人体气机升降出入,多与肝主疏泄、肺主宣降、脾主升清、胃主降浊有关,故气滞多与肺、肝、脾、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肝主疏泄,调畅全身气机,故气滞之病又以疏肝行气为先。

气陷宜升

  气陷宜用升提之法,所谓“陷者举之”。适用于中气下陷而见囟陷,胞睑下垂,脱肛,滑泄不止,以及冲任不固所致崩中漏下,带下,阴挺,胎动不安等。

气逆宜降

  气逆宜用降气之法。气逆于上,以实为主,亦有虚者。降气法,适于气逆实证,且宜暂用,不可久图。若因虚而逆者,补其虚而气自降,不得用降气之品。

气脱则固

  脱有缓急,故临床上有虚脱和暴脱之分。虚者补之,涩可固脱。故气脱者每于补气固本之中加入收涩之品,以补而涩之。若属暴脱者,固涩无效,应当补阳助阴,使阴固阳潜。固涩法常与补法同用,又根据证之寒热而与温法或清法同用。气属阳,故气脱之治,多温补与固涩同用。

气闭则开

  气闭多有清窍闭塞而昏厥,故又称开窍通闭。开窍有温开、凉开之分。气闭有虚、实之别,实则邪未减而正未衰,治当开其闭:而虚则为内闭外脱之候,当予以补气养血,回阳固脱之品。